家裝產業在國內發展了20年,非標準化作業一直是沒有解決的一大痛點。家裝是典型的重人力行業,在傳統的濕法裝修中,每一個裝修現場都是一個小型的生產作坊,而產品品質的高低就取決於水、電、木、瓦、油等每道工序中施工人員的手藝。從最傳統的施工隊,到被寄予厚望的互聯網家裝公司,雖然服務形式在不斷變化,但客戶參與的感受卻幾乎沒有差異。
耗時長、環節多、重決策,工序漫長的家裝工程在考驗著消費者耐心的同時,也滋生了眾多行業亂象。臨時加項、貨不對版、拖延工期,消費者在為每一環節的利益加成買單後,往往仍然得不到滿意的交付產品。關注家裝領域的人會發現一個行業怪象,那就是與不斷擴大的家裝市場規模相反,市場上家裝企業的數量在逐年減少,每一年倒閉的家裝企業都不在少數。盡管互聯網家裝風口吸引了一眾創新企業入局,仍沒能改變家裝市場蛋糕很大,能夠屹立不倒的企業卻很少的狀況。大部分公司都困在快速擴張、快速陣亡的循環之中。究其根本,是鮮有企業能夠提升客戶滿意度,樹立良好口碑。
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,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項嚴重的社會課題,2002年以來,15至64歲的主要勞動人口占比不斷下降。在重人力的家裝行業裏,巨大的市場需求和不斷減少的從業人口之間的矛盾尤為凸顯。這一矛盾的外化表現就是家裝公司獲客與交付能力不均衡,導致的客戶滿意度始終低下。
傳統的濕法裝修現場由施工的手藝人主宰,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,具備在這類小作坊裏麵生產作業的人在不斷變少,這令傳統裝修出現無以為繼的行業危機。減少人在裝修生產中的角色權重,變小作坊生產為工業化生產,是解決市場需求增量與生產能力降低之間矛盾的有力途徑。
碧山寫字樓裝配式裝修